博物馆里过暑假 管理服务需创新

【摘要】暑期来临,大批中小学生将加入“博物馆里过暑假”行列,“亲子游”“研学热”有望进一步带动“博物馆热”。

暑期来临,大批中小学生将加入“博物馆里过暑假”行列,“亲子游”“研学热”有望进一步带动“博物馆热”。为更好满足观众需求,京津冀地区等国内部分博物馆调整开放时间,暑期延时开放;国家文物局办公室也于近日发布通知,要求各地博物馆实事求是开展参观预约工作,能够确保安全并具备错峰、分流条件的场馆,原则上可以取消预约限制。

“博物馆里过暑假”活动,不仅可以开阔孩子们的文化视野,提高文化素养,激发学习兴趣,更关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,厚植民族感情。博物馆优化调整开放政策,既印证了自身应具备的公共属性,更展现了一种公益担当,也是博物馆做好文化育人、发挥社会教育功能的题中之义,必将发挥良好的社会效益。

不过,满足“博物馆里过暑假”的游客要求,需要采取多种举措,如优化预约机制、适当延时开放、推出“夜游”服务等,进一步创新运转管理和相关配套措施,让博物馆资源得到更充分利用。

一方面,要重视克服暑期“博物馆热”带来的新问题,如博物馆取消预约机制、延时开放,会增加人力资源、能源与维护等运营成本,还可能增加安全风险;另一方面要在提升服务质量、提升游客体验上作文章,拓展盈利渠道,增强运营能力,如通过云展览、云直播及流动展览等方式,打造沉浸式文旅新场景,以唤醒、盘活文博资源。

适应公众“博物馆里过暑假”的需求,各地应创造相应条件,打造探究式、场景式、体验式、沉浸式的学习环境,使承载灿烂文明、蕴含丰厚历史宝藏和文化遗产的博物馆,成为生动形象的文化传承载体;应打造一个“大思政课”的第二课堂,搭建起感受文化、了解历史、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平台,培育综合素养,引导孩子们弘扬爱国主义精神,立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坚定为民族复兴砥砺奋进的志向和决心。

让孩子们高高兴兴地在“博物馆里过暑假”,更需要博物馆和学校方面的积极配合。例如,要对标中小学语文、历史等课程,打造与学校教育互补的教育活动“课件库”;要坚持“高雅不深奥,亲和不媚俗”的价值取向,坚持公共文化教育职责定位,研发更具趣味性、互动性、体验性的活动;要针对到博物馆的研学活动,做好讲解服务,让来馆研学的孩子们看有所知、观有所得。同时,要通过博物馆的创新布展,寓教于乐、融学于趣,让孩子们在现场亲身体验中形象、直观、生动地感悟历史、继承传统,在丰富历史文化滋养中,过一个幸福快乐的暑假。

分享到: 更多
返回列表